军运会专线的“品质密码”
来源:中铁十一局团委 作者:李功义       时间:2019-11-15  点击量:   
【字体:

11月6日上午9时,家住南湖珞狮南路的刘女士和家人乘坐刚刚开通的武汉地铁八号线三期来看军运村的商品房。“在七号线野芷湖站换乘过来,很方便。”刘女士介绍,她家就住在项目附近的小区:“不相信这是真的。一年半的时间,这里从荒芜人烟到地铁修通,感觉像是在做梦一样。”

同样感到感慨万千的,还有承建这条军运会专线的85后项目经理龙广山和他平均年龄不到27岁的青年团队:工程项目是前往第七届世界军运会运动员村的唯一轨道交通线路,对工程品质要求严苛。而龙广山面对的是两座车站、近五公里的两个盾构区间,除了下穿淤泥质地层、粉细砂地层和岩溶区外,还要下穿三环桥、巡司河、6条运营铁路,有效工期只有450天。

“快而不乱”有章法

月平均需完成产值五千万元!“快”字仿佛是横亘在头顶的一把利刃,龙广山坦言,这450天恨不得掰成秒来算。他和项目全员从明星项目武汉地铁二号线南延线7标转战到这条军运会专线,配合默契,斗志正酣,“但是如何‘快而不乱’,心里还真没底。”

这时候,龙广山所在的中铁十一局城轨公司派出了专家智囊团,一边集中资源进行管线改迁、征地拆迁,一边精心进行前期策划、盾构选型。大家在大干前,统一了这样的共识:必须要做到“三个弄清楚”:弄清楚哪些地方工期好优化、易优化,弄清楚哪些地方是“卡脖子”工程,弄清楚哪些地方需要强化资源配置保证稳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施工生产张弛有度、快而不乱”。

项目部发挥了青年团队的优势,成立了青年突击队,上场即大干,掀起了赶学比超的大干热潮。“我们上场后8天就打下第一根桩基,仅用时50多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1617根桩基的施工任务。这就得益于我们弄清楚了‘哪些地方需要强化资源配置保证稳产’”。项目总工郑文豪介绍,黄家湖地铁小镇站全长327米,军运村站全长660米,场地开阔,围护结构施工场地好,施工作业面多,大型机械设备可以“大展身手”,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打“突击战”,在车站围护结构施工中,项目部投入了10台旋挖钻机、5台大功率发电机和7个钢筋笼加工班组,高峰时期一天就完成了70根围护桩施工。 

“青年突击队真的很给力!那时候党员青年带头,青年突击队带头,在水电还没有进场的时候,就住进了施工现场的集装箱。”龙广山回忆到,“员工们一日三餐基本上是在工地的角落里解决的,吃完饭一抹嘴接着干。”两个月的时间在没有水电、没有驻地、没有食堂的情况下项目顺利进行了两座车站围护结构、临建和项目驻地的同步施工。

努力换来了回报。2017年2月27日现场踏勘、3月1日实施打围并开始表层土方外运、3月9日开始军运村站围护结构施工、7月16日首台盾构机始发、2018年3月13日第六台盾构机始发、2018年6月6日第五台盾构机出洞隧道贯通、6月15日第六台出洞隧道全线贯通……把握住要点的项目团队,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施工组织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又快又好”炼真金

“你怎么又来了!”武汉一家商砼公司的负责人无奈的摇摇头。来的人是项目物资部部长李康。项目高峰时刻有6台盾构机同时掘进,急需3万多方盾构砂浆,而全武汉没有一家专门的盾构砂浆搅拌站。此时,正值地材紧缺,生产的普通商品砂浆都供不应求,供货商们都不愿意“费事”拿出一条专线来生产盾构砂浆。

李康跑遍了武汉所有的砂浆拌合站,一方面展示盾构砂浆的未来前景,另一方面用诚意感动了供货商,专门新建了武汉第一条盾构砂浆专线,为项目盾构掘进提供了优质的物资保障。

和李康一样有这样劲头的还有项目书记吴志华。野芷湖站至黄家湖地铁小镇站区间需要下穿6条运营铁路。为了不让审批手续成了“卡脖子”环节,项目一上场就提筹划。60多天的时间里,吴志华带领项目技术人员“蹲”在审批职能部门,现场办公,做到“零延误”。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项目把审批周期缩短到原来的一半。

“又快又好”是对项目管理以及统筹施工能力的极致考验,这也成为项目全员的共同目标。除了保障外部物资、手续审批,技术支持也是重中之重。项目共编制技术方案近百份,组织专家评审28次,组织节点验收会36次。“下穿三环桥、下穿铁路、河面岩溶注浆等复杂方案我们都是反复推敲,提前筹划的。”总工郑文豪介绍说,在施工现场,项目坚持做到技术交底交班组、交技术、交标准。各道工序报验落实“三检制”,即坚持先在工班内部自检、互检、交接检,再由项目部质检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报请监理检验,签字后方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推进施工顺畅进行。

“慢而不断”大智慧

“这车混凝土塌落度不符合规范标准,不能进场浇筑。”军运村站即将浇筑混凝土,已经达到现场的一车混凝土却被“退货”。试验室主任朱曼说,进场的每一车混凝土她都要亲自检测,每一根桩都要做一组试块。我们对钢筋、水泥、商品混凝土等原材料均按规定频率送检,不论是甲供料、甲控料还是自购材料,不合格者坚决不允许进场。

军运会专线甚至都代表着国家的“门脸”,对质量要求更加精益求精。“除了军运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我们实在没有时间干返工活,所以必须拿着‘放大镜’来把控质量细节!绝不能以快牺牲质量!”龙广山体悟到了快与慢的辩证统一。

有同样体悟的还有盾构队长陈焕志。这位身经百战的盾构掘进专家,却在施工中犯了难。原来,野芷湖站至黄家湖地铁小镇站区间盾构机始发后就以350m的小半径曲线掘进,掘进中更是400m、500m长距离小半径曲线掘进,等于是盾构机走出了一个“S”。盾构机长时间异常姿态掘进,极易容易出现管片挤压破损、渗漏水等现象,也容易出现地面沉降。

陈焕志并没有盲目的赶工期,他带领盾构队对盾构注浆系统进行改造,增加了一套盾构同步注厚浆系统,第一时间填充开挖间隙,提前控制开挖面沉降,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面沉降变形。同时,他严格要求盾构队落实管片拼装控制、掘进参数控制、盾构姿态控制、地面沉降控制,并对管片螺栓进行四次复紧。“虽然当时会耽误点时间,但长远来看,一次成型的完美盾构区间才是最节约工时的。”陈焕志带着着盾构十八队有效控制了管片脱出盾尾后的位移,隧道质量引得多方单位前来学习观摩。在竣工验收时,经过隧道三维扫描检查,项目盾构隧道各项指标全部高质量达标。

喜讯还在陆续传来,2018年7月黄家湖地铁小镇站捧回了“武汉轨道交通工程质量示范点”的奖牌。武汉地铁所有在建项目仅有15家单位获此奖项。2019年,以军运会专线为素材和蓝本案例的《武汉市房屋市政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指导图册》成为施工单位的建设指南。作为武汉地铁建设的一支先锋队,这支年轻的团队燃烧着火一样的青春,努力铸就精品工程,破解了地铁工程的品质“密码”。

项目大成立青年突击队,比学赶超掀起大干热潮

围护结构施工期间的黄家湖地铁小镇站

盾构操作手正在调试盾构机

                                                    

建成后的武汉轨道交通8号线三期军运村站

建成后的武汉轨道交通8号线三期黄家湖地铁小镇站

通车后,市民们纷纷到军运村站“打卡”

建设者代表与自己的“作品”合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