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边的“摆渡人”
来源:港航局四分公司团委 作者:陈杰       时间:2021-01-15  点击量:   
【字体:

宜宾的夏日,太阳刚刚冒出山头,陈传友就已经佩戴好安全帽,拿上卷尺,向岷江特大桥施工现场走去了。

“水生,泵管的安装情况怎么样?”

“这个套管的连接有问题要立即整改。”

“拌和站的混凝土材料都到齐了吧?”

......

每一段大桥主梁浇筑前,陈传友都会在现场奔波忙碌。他是岷江特大桥项目的工程部部长,因为有他在,施工人员无形中多了一种底气。

陈传友在家中排行老二,从小生活在岷江边,大家都叫他“二哥”。“岷江滋养了两岸人民,但也阻隔了两岸的交流。”陈传友说,岷江两岸的居民一直以来只能搭船过江,单程一个人就要十块,对于当地人来说,麻烦又费钱。“二哥,你说要是岷江上面有座桥该有多好,那肯定很方便吧。”这是村子人的共同心声。陈传友自2014年大学毕业后加入中国铁建港航局,便来到了岷江特大桥项目部。他说,他想要在岷江上为自己的家乡架起一座桥。

“二哥,你回家挺方便的啊,离家这么近。”陈传友在岷江特大桥项目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虽然离家很近,但他却没有时间回去与妻子团聚。“是挺近的,但是不在现场看着大桥,我不放心啊。”来到岷江特大桥项目后,陈传友迅速熟悉大桥设计图纸,整理关键工艺工序,遇到施工中的难题及时向前辈请教,一点点攻克难题,成为项目的中坚力量。

岷江特大桥的建设过程可以算得上是命运多舛。施工难度大、资金短缺等问题,造成了大桥工期的极大延后。“这个桥还能不能修好啊,拖了很久了。”项目上开始出现丧气的声音,陈传友压力倍增。在深夜的办公室中,他也曾迷茫,自己苦苦的坚守,是否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他也曾想过放弃,但是在岷江上为家乡修一座桥的信念,让他决定做一个忠实的“摆渡人”,渡自己的梦想也渡他人的希望。

他全身心投入到项目建设之中,年复一年。“上一次的主梁节段浇筑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设备出现了故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及时,钢筋的捆扎也有问题,返工浪费了时间。”在主梁浇筑后的生产总结会议上,他对主梁施工中的不足进行了总结。针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各部门的协调沟通问题,他建立点对点沟通机制,提升效率和准确度。混凝土的现场浇筑协调、拌和方量控制、大桥形变量控制等施工节奏,都由他亲自掌控。通过事先的预案和现场的随机处置,他将施工中的各个环节理顺打通,提升了混凝土浇筑的效率及质量。“陈部长真的是我们的大脑。”施工队伍提起陈传友都赞不绝口。

“主梁的施工已经到中间节段了,传友,你算一算大桥各个部位的荷载,保证大桥的总体安全,也把以后还需要的材料预估一下。”项目经理李小勇安排了工作任务。陈传友仔细对比了大桥的施工图纸和现场的施工具体情况,找出了施工中要用到各种数据,对大桥的各部位荷载进行计算。“得到了数据之后,他没有急着上报,而是到现场进行了认真论证,又和我们进行数据核实。”试验测量人员说,陈传友很是严谨。

准确的数据为大桥之后的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施工有了明确的方向。在每一个重大的施工节点,陈传友都要仔细地进行方案编制,保证其正确详细,对施工过程进行良好控制。“理论结合实际是保障,技术是质量安全的基础。”陈传友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施工理念。

时至凌晨,细雨纷纷,寒风微凛。大桥主梁合龙段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岷江特大桥正式合龙了!”在场的人们爆发出一阵欢呼和掌声,这是全体施工人员和两岸居民日思夜盼的结果,而陈传友却在这时呆住了。喜悦、释然、激动......复杂的心情于五内交织,虽早已做好了准备,可真正到了合龙这一刻,一直以来的梦想得以实现,这个小伙儿居然不知该怎么办了。“那就跟着欢呼吧,所有的坚守都是值得的!”

他是岷江上的“摆渡人”,从桥这头到那头,摆渡的是他“童年”到“青年”的梦想,也是两岸人民的幸福生活。新的桥梁建设任务已经下达,“摆渡人”陈传友也已经整装待发,更加从容地造福另一方百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