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追书有关的日子
来源:港航局一分公司团委 作者:韦菊凡       时间:2020-11-25  点击量:   
【字体:

前两年有一段时间沈魏很火。你或许不认识沈魏,但多少应该记得曾经有一个很爱读书很有文化的流浪汉爆红网络,堪称最有文化的流浪汉。

其实我并没有看过沈魏的视频,我的手机里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连抖音快手都没有下载,但还是挡不住各路媒体对他铺天盖地的报道。有位记者与沈魏相处了几日,以对话交流的形式,相对原原本本地呈现了“流浪大师”自己读书的经历和对读书的理解。那篇文章我从头看到尾,用大师的话来说,“不是高攀”,我确实与大师产生了共鸣。

说来略有尴尬,我的读书路是从读杂书开始的。90年代初西南边陲的农村,大家都不富裕,春秋都经常断粮的年代,拿钱去买书简直是一件太奢侈的事情。可物质条件再贫瘠,也捆不住小孩子对世界充满的好奇心。邻居哥哥们去广东打工带回来的《意林》《读者》《知音》《故事会》还有那本经常追踪报道本拉登的军事杂志便成了我们最宝贝的读物。那时候是真“饿”,不论什么书,也不管好坏,偷来抢来就躲在草垛里津津有味、狼吞虎咽地读起,全当夏夜听奶奶讲故事了。

后来这个嗜书如命的习惯竟一直保留了下来。从小学偷偷看读者故事会,到初中躲在被窝里打手电看言情口袋书,再到高中排着队熬通宵看畅销书,那真是一个见书像见命、来者不拒、如饥似渴的年代。“好读书,不求甚解”,也不理会什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不是追求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觉得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读书让身居山旮旯里的我看到了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那段时期我后来称之为读书的“猎奇时代”。

流浪大师说他小时候性嗜书,幸运地常得好书,因为当时年龄小,很多书看过读过其实并没有看懂没有理解。想来我也是这样。小学四年级就把《聊斋志异》全部看完,现在再想想,里面一篇故事都不记得了,甚至连那个从家里偷书出来借给我的女同学叫什么名字都不记得了。唯一记得是高中在校园书摊上被一本黄澄的《私奔万水千山》施了法术,两条腿再也挪不开脚步,书摊老板看我实在是喜欢,原价三十多的书十二块钱卖给我,还留了三块钱让我这个穷学生月底不至于光脚走路回家。正是这本集聚诗意和趣味的游记,开启了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深情向往,激励着我努力考学并最终成功考到心心念念的远方。

上到大学,从中文系的第一堂课开始,老师们就反反复复叮咛和鼓励我们要多读书读经典,从经典中汲取养分。老师们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在师友的启蒙和分享中,闯了那么久的野路子,我才开始沉下心来正经读书、读正经书。原来名家名著并没有那么艰涩难读,经典之中不仅有温柔美好的湘西姑娘翠翠,更有泼辣不屈的川妹儿蔡大嫂;不仅有矛盾交织爆发的雷雨之夜、爱恨纠结悲剧重生的呼啸山庄,更有每篇每句皆成经典缠绵的莎翁情话……原来书籍除了故事性趣味性,还可以如此深沉、厚重、戏剧、婉曲、悠远……真是用尽人间词汇也形容不完的美好。

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等有钱了一定要买很多很多书囤起。毕业领到第一份工资,我就迫不及待地买了一整套朱生豪译本的《莎士比亚全集》,每天下了班躺在板房小床上读点儿小书,听点儿山风蝉鸣,真是太惬意不过了。后来这套书跟着我从深山里的项目部,到了深圳,再到广州,或许以后还会去到其他更多的地方。

无论走过多少项目,去到多远的地方,只要有书,只要能阅读,我的心里就有了一个栖息的空间。那些走过的路,见过的人,读过的书,都将融进我的血液和灵魂,变成宝贵的精神财富,伴随着我走过更多更多春与秋的轮回。如此,甚好!


分享到